自2020年下半年起,美國在通脹與加息的議題上,總是不斷「反口」,「加息」時間表不斷調整。
由於美國主要以「濫發貨幣」來應對疫情,通脹於2021年上半年已開始升溫。當時的美國政府官員及美聯儲發言人卻「一口咬定」通脹只是「短期性」及「周期性」,原因是疫情期間生產力放緩,貨品供應不足而導至短期通脹升溫。但問題來了,美國的貨品明明是來自中國的,當時中國早已全面復工,就算在疫情期間美國工人不上班,又怎會影響相關貨品的供應呢?
這「通脹是短暫」的說法,一直維持很久。期間,美國傳媒又發放訊息,指美國港口的工人都跑去拿失業救濟了,所以貨物堆積如山。這似乎解釋了貨品供應不足的情況。
但想深一層,如果員工不願上班,僱主大可加薪。一大堆貨品留在美國港口無人處理,到底是否只是工人不足?為何美媒卻不去懷疑背後的美國企業是否出了問題呢?
美國政府官員及美聯儲發言人,不斷強調通脹只是「短暫性」及「周期性」,但美國10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卻暴升至6.2%。美國權威口中的「短暫性」及「周期性」已足足說了10個月。最諷刺的是,他們一邊在說通脹將會在短時間內回落,另一邊廂我們卻看見美國通脹正創30年來的新高!
近日,美國相關官員及發言人又調整了說法,一些人做「黑臉」,揚言通脹確實大幅上升,恐怕明年初將要加息。另外一些人則做「白臉」,指出失業率下降的同時,美國國民的工資沒有上漲,經濟復蘇比預期慢,或許要更長的時間才能重啟加息。在「黑臉」及「白臉」的操作下,美股市不斷反覆,似乎美國政府在測試市場的反應,並開始要投資者「消化」相關消息。
為何美國在「通脹」及「加息」問題上,不斷「反口覆舌」呢?多年以來,每次美國經濟出現困境,都能夠成功把問題輸出。美國政府以減息及「量化寬鬆」來紓緩經濟壓力的同時,更會四出「搶掠」,以「貿易戰」及「科技戰」向世界各國開刀,先是南美,然後是日本、英國及亞洲等等。但幾十年過去後,今時今日的美國還想故技重施?
這幾年以來,美國向中國發動「貿易戰」無功而還,剛巧遇上疫情,全球減產而偏偏中國一枝獨秀,美國設下的重重關稅即反噬其身,使美商蒙受損失。「搶掠」失敗後,美國便要老老實實的面對濫發貨幣的惡果:通脹。
由於半個世紀以來,美國都能以減息及「量化寬鬆」重拾經濟增長,投資者都忘記了最基本的原理。一個只能以貨幣政策拖延問題的政府,最終只會信譽盡失。雖然有官員認為應該大幅加息以遏止通脹,但問題又來了,美國政府如何付利息?還不是靠增加政府債務上限?又有誰會願意增加買債幅度呢?還不是靠美聯儲「印鈔」?在加息的情況下,如果美聯儲要繼續大幅「印鈔」(即貨幣供應大增),又豈能遏止通脹?
文:寒柏
從事金融業,自由撰稿,醉心武俠小說創作;近期發表《汴京遊俠傳》、《獵頭交易》、《清明上河記》和《天人》等小說。著作還包括《金庸雅集:武學篇》和《金庸雅集:愛情、影視篇》等等。
*作者文章觀點,不代表堅料網立場